艺术实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艺术实践 -> 艺术知识普及 -> 正文

戏剧小知识——戏剧观演模式的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1-04-19     来源:    点击数:

  当今,随着艺术和审美观念的不断拓展,原有的艺术分类原则已经被打破,许多的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了,戏剧的形态也有了新的发展。对于传统的观演模式更具有颠覆性的,就有了论坛戏剧、过程戏剧等。

  在传统的戏剧舞台演出中,有严格隔绝观众与演员的“第四堵墙”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有打破幻觉、推翻“第四堵墙”的布莱希特式的戏剧;也有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无所谓“第四堵墙”存在与否的戏剧,但这三类戏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观演空间上舞台空间与观众席是两个彼此独立且相互影响的空间。虽然两个空间可以存在情感、心理、思想上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舞台空间里的演员也可以跳出剧情与观众进行直接交流,但一般来说,观众是不可以介入剧情,不能随意改变或中止戏剧行动的,不能变身为剧中人。但随着戏剧实践的不断发展,观众开始渐渐打破出现在舞台与观众席之间的壁垒,甚至开始介入剧情:


  早在孙惠柱先生的《挂在墙上的老B》就开始尝试着让观众真正介入戏剧故事,舞台空间成为了“开放式”的空间,剧作的结构也呈现为开放性的结构。如演出开始舞台监督就上来请观众回家,用意在于强迫观众做出反应。在老B出现后邀请观众说出他们的看法,并事先安排假观众以激励真观众去表达。结果此剧在大学生中巡演时,常有学生跳上舞台讲话,甚至在没有安排的地方也会有观众自发的、跳上去参与。这一类型的戏剧尝试,观众开始于舞台上发出虽然很微弱但却“属于他们自己的声音。”伴随着调动观众介入剧情、参与戏剧活动的意识觉醒,舞台与观众席之间的空间分隔也逐渐打破,伸出式舞台、环形舞台、多焦点式舞台等等各种实验性的舞台层出不穷,表演区与观众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极大的改变了观演关系的性质,更加强调演出空间对观众身心的感染,从而引导观众消除顾虑参与到演出活动中来。

  谢克纳的“环境戏剧”则走得更远。除了尽量消除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界限,让观众更多的参与到戏剧演出活动中来以外,还主张让观众参与演出过程中戏剧文本的创作。在他的戏剧演出活动中,戏剧文本是开放的,是在演出活动中诞生的,而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创作主体是观众。如他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执导的《明日要出山》一剧中,观众先是在人艺大院草坪上观看,而后又被带到剧场的舞台上,最后才坐到了观众席中。演出中,由“红卫兵”即兴抓获的“反革命分子”(观众)并强行进行审讯和交代,在这里,演员与观众的观演关系性质被彻底改变。理查·谢克纳的环境戏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观演分隔空间关系,构建了一种观众参与、观演互动的整体性戏剧事件。

  在由上海戏剧学院创作的情景展览剧《岁月·1978》中,观众既是参观者同时也是演出的一部分。该剧复制了1978年sh上海弄堂的现实生活,观众会被要求更换当时的服装,使用年票,并有当时的价格购买小卖部里的香烟,吃小摊上的馄饨,同公用电话亭里的管理员大姐一起织毛衣,并且走进教室和学生(演员)一起体验当年高考复习班的学习与生活,当观众走进演出的弄堂,他(她)也就作为演员参与了戏剧演出活动,现实的生活与戏剧表演合二为一了。

  以上的演剧活动,虽然观众介入了舞台上的演剧活动,但未成为演出舞台上的主体,对剧本的中止与改变也是在“原有剧情框架内”进行的。直到“论坛戏剧、过程戏剧等”的出现,观众一开始就成为了舞台呈现的主体,参与者本身就同时充当观众,演出的重点并不是角色的演绎,而是非常注重参与者对表演内容的态度和立场。

  纵使戏剧观演模式的不断发展,但也无法完全取消演员与观众之间身份的界定,让观众无节制地跑上舞台和演员一起表演与争论,那么戏剧的艺术性将会消失在这种参与性极强的剧场空间里。因此,在生活与戏剧之间,还应当存在一定的界限。


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2019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 邮编:41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