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实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艺术实践 -> 艺术知识普及 -> 正文

民族舞剧《鱼美人》

发布时间:2021-03-08     来源:综合办    点击数: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经过建国初期的全面性文艺工作转轨和艺术规律的初步探讨,中国舞蹈创作出现了比较活跃的景象。舞蹈艺术工作者们,满怀着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极大热情,从民间而来,发挥民间艺术的浓郁风格特色。这个时期也是中国舞剧艺术的重要发展历史时期。舞剧史研究者们将这一阶段总结为中国舞剧艺术真正的奠基期,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新中国舞剧创作艺术的高潮,涌现了一大批舞剧作品。1959年,是中国舞剧创作和演出的丰收之年,是中国舞剧艺术探讨舞蹈与戏剧相结合的一年,也是走向辉煌和成绩突出的奠基之年。

新中国成立整整十年之后,中国舞剧拥有了自己的代表性作品,其中最重要的舞剧作品之一就是北京舞蹈学校推出的舞剧《鱼美人》。

《鱼美人》由北京舞蹈学校附设的第二届编导训练班集体创作,也是该班的毕业创作实习剧目。于1959年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

总编导: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演员彼.安.古雪夫。

编剧与编导:北京舞蹈学校附设编导训练班。

助教:栗承廉、李承祥、王世琦。

主演:陈爱莲、王庚尧等人。


《鱼美人》被称为民族舞剧,由三幕八场构成,公演后获得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好评。连续演出一个多月,座无虚席,获得了国家领导的亲切接见,以及国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总编导古雪夫的艺术创作思想深受俄罗斯戏剧艺术和芭蕾舞剧编导艺术的熏陶。他来到中国后,对中国传统艺术和舞蹈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古雪夫认为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语汇,特别是上身的动作很丰富,而且很优美。芭蕾腿部的动作很丰富,技术性很强。如果把这两个舞种结合起来进行创作,肯定是世界第一。作为实现这种构思的第一步,他选择了《鱼美人》,想通过《鱼美人》的舞剧为中国舞剧事业探索一条发展道路。

北京舞蹈学校编导训练班的全体师生都参加了编导工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希望通过《鱼美人》建立一种新的舞蹈体系——即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相互补充的古典芭蕾体系。该剧剧本的撰写工作开始于1958年,起初古雪夫发现李承祥的习作小品《鱼美人》具有扩展为舞剧的可行性,于是确定由李承祥等执笔编写剧本,1959年1月中旬剧本定稿,由古雪夫担任总编导,栗承廉负责第一幕,王世琦负责第二幕,李承祥负责第三幕。

在《鱼美人》里,中国神话传说的神秘性结合着新颖的舞蹈故事结构表达出来,十分引人注目。人物抒情性,动作流畅性,结构舞剧化都成为该剧在当时的艺术审美特点,具有世界文化意义。

男女主人公在舞台的形象塑造上也有着鲜明的特征。善良美丽神幻的“鱼美人”;开朗有力的“猎人”;暴躁恶毒的“山妖”;以及善良幽默怪诞的“人参”。编创者对主要人物形象塑造上运用了芭蕾的舞蹈语汇和跳转技巧,同时辅以中国古典舞的身段、韵律和造型进行融合和装饰,符合人物的形象和民族特征。

在特殊角色和特定舞段中,运用中国古典舞和民族舞的动作和步法。例如:序幕鱼美人独舞,从海中升起,双手兰花指提腕合拢为三位,用古典的身法,双臂和身躯做曲线的扭动,使舞剧在浓郁的民族风格中揭开帷幕。还有男一号“猎人”的舞蹈动作来源于中国古典舞,用“造弓、射箭”等主题动作,使得人物具备了英雄的气质。为了刻画他们彪悍、骁勇、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和性格特征,在舞蹈组合中运用了“扑步、风火轮”等古典舞的技巧和动作,与芭蕾的跳跃动作相结合。“山妖”的主题动作,是从蒙古舞蹈动作演化而成的。“人参”老人的舞蹈动作,来源于山东鼓子秧歌,赋予老人幽默、风趣和朴实的特征。

由于在这个舞剧中有些地方采用了中国的古典舞和民间舞,使得它具备了一定的民族特色。性格舞段上,《鱼美人》将彝族舞蹈“快乐的诺苏”和“梁上酒会”放在其中,为了使《鱼美人》既能保持发挥芭蕾舞的形式特点,又能赋予中国的民族色彩和风格。第三幕妄图以假乱真的“二十四鱼美人”群舞,也是芭蕾和中国传统舞蹈结合的产物。还有“珊瑚舞”、“蛇舞”等都成为舞剧中形神兼备的精彩舞段。

在全剧的舞蹈构思和布局上,为了突出舞剧的浪漫主义风格和神幻色彩,第一幕“海底”,和第三幕“魔穴”中,基本运用芭蕾的动作语汇和形式特点,如美丽含羞的“珍珠舞”,轻柔飘逸的“水草舞”。第二幕“人间”中,为了渲染婚礼的欢乐情境,表现中国特有的风俗礼仪,较多的吸收和运用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同时也力求与芭蕾融为一体。

一幕一场“初恋”是没有其他人物陪衬的双人舞,通过鱼美人的鱼鳞披纱的飘动造型形成这段双人舞的独特审美。一幕一场“定情”和尾声“团圆”,都运用了传统芭蕾舞剧中女子群舞舞队的形式特点。二幕“婚礼”和三幕“受难”,保留了古典芭蕾大双人舞的形式,其结构分慢板双人舞、变奏和尾端。双人舞中鱼美人的变奏,采用了民族舞形式,“八团扇舞”与芭蕾动作融为一体,具有民族气质和美感。

从舞剧《和平鸽》到舞剧《鱼美人》,新中国舞剧创作探索跋涉了十个年头,北京舞蹈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金浩先生对《鱼美人》的艺术价值做出了如下判断:首先,这部舞剧具有了叙事性的内容,具备了比较完备的叙事性结构。其次,舞剧的戏剧假定性和色彩丰富的场面,从一定程度上也给予了观众审美的期待和要求。第三,舞剧本体的舞蹈语言的生成,在这部舞剧当中也得到体现。还有比较出新的编创手法,尽可能的减少哑剧形态和生活戏剧化的表现,更多的是舞蹈本体的追求。第四,中国舞蹈和西方芭蕾巧妙地融合,产生了新的语汇,为中国民族舞蹈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启示。

《鱼美人》是一部有着灿烂表现色彩的舞剧,在中国舞剧发展史上也有着独特的贡献。它的创作者敢于捻取各式各样的舞蹈素材,而不以民族或地域为限,在舞台上描绘了一个多彩的舞蹈世界。因此把舞剧创作的想象力推向了一个新的境地。1994年北京舞蹈学院复排《鱼美人》,沉睡了近四十年的鱼美人又苏醒了,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舞剧的风采。

时代在前进,艺术在发展,《鱼美人》所带来的体会与经验,在近年来中国舞剧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实、加深和完善。让我们随着时代和生活的脚步,不断在中国舞蹈美学领域中,进行探索,努力在芭蕾民族化的道路上进行实践。

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2019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 邮编:41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