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荷花舞》在第四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得了银质奖章。在这部作品中,舞者们表演的荷花形象典雅温婉、端庄飘逸,仿佛在微风吹拂的湖水面上,盛开的荷花随水而动,轻盈而又生动,雅正而又强韧,正如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静水深流中孕育着勃勃生机。《荷花舞》的创作者正是著名舞蹈艺术家戴爱莲先生。
1916年5月10日,戴爱莲作为家中的第三个孩子出生在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虽然生在华人家庭,但是戴爱莲从小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在表姐陈锡琳的影响下,年幼的戴爱莲开始接触到芭蕾舞,并从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英国学习的九年间,戴爱莲时常会遇到一些中国来的留学生,她很羡慕这些留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来自那个令戴爱莲神往的地方——中国。
戴爱莲在自己的口述中曾经说过:我虽是中国人,但对中国知之甚少,甚至连中国话都不会说,这令我感到非常的别扭和尴尬。我急切的希望了解我的祖国。得知中国遭受侵略战争的消息,戴爱莲的心越发无法安定。除了在英国的“援华运动委员会”参与募捐义演的活动外,她一直在寻找回到祖国的机会。强烈身份认同感,让戴爱莲对未曾谋面的祖国产生了某种情愫,尤其是在读了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之后,更是加深了戴爱莲对祖国的向往。终于在1940年,戴爱莲在战火纷飞中辗转回到了祖国,踏上了那片令她神往的土地。回到祖国的戴爱莲面对战争带来的震撼与创痛,她创作了《思乡曲》、《游击队的故事》等舞蹈作品,以此记录与表达战火侵袭下人们的悲伤与愤怒。与此同时,戴爱莲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回国的初衷,那就是要发掘中国传统舞蹈这个巨大的“宝藏”。在战争期间,她辗转祖国各地,寻访与学习那些遗落在民间的舞蹈,用艺术家的敏感与天赋,让这些在岁月长河中蒙尘的舞蹈“宝藏”重新绽放光芒。
1946年3月,在戴爱莲的倡导和组织下,她和育才学校的师生们一起在重庆举行盛大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率先将清新健美的民间舞蹈边疆舞搬上现代舞台。边疆舞积极向上,饱含对生命的激情,一扫昔日的靡靡之音,在举国上下引起极大的轰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对于戴爱莲来说无疑意味着艺术生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作为新中国屈指可数的杰出舞蹈家,戴爱莲在解放伊始就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青睐。翻看共和国的史册,戴爱莲用她的名字写下了太多以“第一”命名的篇章。是新中国舞蹈事业无可争议的奠基人之一。她领衔创作并主演的中国第一部舞剧《和平鸽》,对于加强国际和平运动的宣传,对于新中国舞蹈艺术的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3年,为了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戴爱莲开始构思创作一个能够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她选择了陕北、陇东地区民间舞蹈中“荷花灯”的舞蹈素材。为了让传统民族舞蹈的素材更加适合舞台的呈现,她想了很多的办法。荷花,本是一种偏于安静的形象,可是舞蹈确是要“动起来”,戴爱莲想,如果“荷花”要动起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既不是灵巧的跳到,也不应该是大幅度的移动。水,荷花是在水上,它的动态也应该是和水相似的。于是,戴爱莲想到了“漂”,就像一朵朵荷花漂在河面上,既安静祥和,又充满生机。为了呈现荷花漂在水面上的效果,戴爱莲让演员们用细碎的圆场步进行舞台的流动调度,并配合以上肢如同清风拂过一般的手臂动作,表现“荷花”高洁雅致的形象。整个作品温婉祥和的意境,与彼时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呼应关系。看起来它是在表现荷花,但实际它的象外之象是表现我们的祖国象荷花一样蒸蒸日上。荷花向太阳,人心向着党。粉荷就像人民,白荷就像祖国一样,粉荷在剧目中一直是仰视白荷的,人民也是爱戴祖国的。两者会形成这种呼应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舞蹈队队长、中央歌舞团团长和北京舞蹈学校校长等职的戴爱莲,投身于舞蹈教育事业,为共和国培养的第一批舞蹈人才。她的很多弟子后来都活跃于中国的舞台,成为中国舞蹈事业的中流砥柱。
爱国、爱校、爱舞蹈,如此质朴的语言,蕴含着戴爱莲对祖国与人民深深的爱。在战火纷飞中,年轻的戴爱莲只身回到中国,此后就失去了与所有亲人的联系,她将毕生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舞蹈事业中,创作了以《荷花舞》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舞蹈的经典作品。她是中国民族舞蹈最热忱的推广者,先后访问英国、德国、美国、丹麦、瑞典等多个国家,积极促进国际舞蹈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她多年积极推动拉班舞谱在中国舞蹈界的传播,将国际舞蹈艺术的杰出成果引入中国。
戴爱莲将自己的艺术生命与祖国紧密相连,一同历经战乱的动荡、建国的喜悦、改革开放的复兴。她将自己对民族、国家的一腔热血融入到舞蹈艺术事业中,用艺术家独有的方式投身于社会与政治。她视野广阔,思想活跃,挥洒性情,淡泊名利。她的作品紧贴时代脉搏,充满艺术的智性与人生的感性,呈现出一代杰出女性艺术家的卓越风貌。
2005年12月26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房区,年近九旬的戴爱莲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她毕生的追求与愿望。
作为北京舞蹈学校的首任校长,戴爱莲留给后辈学子们的是一代舞蹈先驱的拳拳之心,是“爱国、爱校、爱舞蹈”的承诺与信仰。戴爱莲先生的铜像如今安静地坐落在北京舞蹈学院的玉兰树下,面朝着东方,就像年轻的戴爱莲一样,虽然身在异国,心却始终朝向东方。那里有她深爱的祖国,有她深爱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