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实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艺术实践 -> 艺术知识普及 -> 正文

《西北组曲》——民族管弦乐作品赏析

发布时间:2021-11-29     来源:    点击数:

  关于民乐创作的振兴之路,就不得不提及一位作曲家——谭盾。他的音乐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和中国传统精神,尤其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中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音乐想象力及音乐深度己在音乐史上留下足迹,是一位极富创新精神的作曲家。

  《西北组曲》是作曲家谭盾1986年应台北市立国乐团指挥陈澄雄委约,在创作的舞剧《黄土地》中选取了几段乐曲进行组合,由此形成了民族管弦乐作品。此曲共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第一乐章《老天爷下甘雨》、第二乐章《闹洞房》、第三乐章《想亲亲》、第四乐章《石板腰鼓》。

    在音乐素材的选用上,谭盾偏重西北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以“信天游”的音调为源,在民族音乐的创作中糅合了自己的创作模式。在乐曲旋律上注重继承中国传统旋律并有所创新。例如第一乐章中有一段中音唢呐吹奏的旋律非常有特色,这种编排突出了由鼓声、号角声、人声和管乐所吹奏出的号角声由慢及进地将庄严肃穆的祭天仪式推向了高潮,同时利用中音唢呐那以愁苦、悲凉、凄厉的旋律吹奏出了人们期盼的等待,使人们联想到了陕北民歌《脚夫调》。

    在《西北组曲》的后三个章节中,作曲家则表现了经过积累、沉淀和融化之后的西北音乐元素的创作和重组。如第四乐章《石板腰鼓》,是以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和表现力的腰鼓为主要题材,作曲家在这一乐章中大量使用了民族管弦乐队的全奏形式,各组乐器均使用的是“大齐奏”的形式来演奏独立的旋律,再使用复调的手法将不同的声部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多声织体。旋律中两次出现的徽音到羽音的下行六度大跳,将“苦音”音调巧妙糅合进了新创作的旋律中,使原先表现民众愁苦的苦音在作曲家魔术般的手法创作下竟也表现出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弥漫了整个音乐。

    距离作品问世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几年,但是《西北组曲》无论是在作品的可听性和通俗性上,还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都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2019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 邮编:410082